汉 武 帝
汉武帝刘彻(公元前156年-公元前87年),汉族,幼名刘彘,是西汉的第7位皇帝,杰出的政治家、战略家、诗人。
七岁时被册立为太子,十六岁登基,在位五十四年,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。
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。
他的雄才大略、文治武功,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,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。
汉武帝创立了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。
其在位期间,曾用年号有:建元、元光、元朔、元狩、元鼎、元封、太初、天汉、太始、征和、后元。
公元前87年, 汉武帝驾崩,谥号“孝武”,庙号是世宗,葬于茂陵。
为政举措
为加强中央集权,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,颁布推恩令。
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,建立较小的侯国,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。
武帝还找借口,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。
在惠帝、文帝、景帝期间,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。
这些有功的丞相受到礼遇,到汉武帝时和丞相多有不合,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,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。
为贯彻自己的命令,他便设立中朝。
汉武帝即位初,政治形势比较稳定,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,
但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,边境匈奴袭扰不断,而封建统治思想尚待确立。
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,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。大力推行儒学教育,在长安举办太学。
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,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,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。
经济上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主张,由政府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;
军事上任用卫青、霍去病为大将,解除了匈奴的威胁,统一今两广一带,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。
北击匈奴
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,始于公元前129年,共历时四十四年之久,
其中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,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,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体。
在这一时期内,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(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),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,
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。
这三次战略反击,分别是漠南之战、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。
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,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,
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。
战争中,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,无力再与汉室相抗衡。
匈奴失去水草丰盛、气候温和的河南、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,远徙漠北苦寒之地,人畜锐减,开始走向衰落了。
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,也为汉王朝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,促进中国与中亚、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。
汉武帝在反击匈奴的同时,移民垦边,加强了北部的边防。
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,汉朝为了争取别国,曾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,扩大了中外交流。
而对匈奴战争的胜利,则帮助解除了东北、西北各少数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胁,送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、
手工业技术和文化 成就,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,
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, 也使中国同中亚、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。
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,在军事领域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。
它推动了骑兵队伍的建设,积累了大规模骑 兵作战的经验,促进了战术的革新。
对于古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均具有 深远的影响。
丝绸之路
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,公元前138年,派张骞率领百多名随从从长安出发,
携带大批金币丝帛以及牛羊向西域进发。
在途中张骞被匈奴人捉住,扣留了十年。
他不忘使命,设法逃脱,辗转到达大月氏。
公元前119年,汉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。
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,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。
张骞出使西域后,汉朝的使者、商人接踵西行,西域的使者、商人也纷纷东来。
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,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、今新疆地区,运往西亚,
再转运到欧洲,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。
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,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。
连接东到长安,西到罗马帝国,最远到埃及亚历山大的贸易通道。
是起始于古代中国,连接亚洲、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。
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,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、政治、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。
大文学家
刘彻不但是政治家,也是一位爱好文学、提倡辞赋的诗人。
明人王世贞以为,其成就在“长卿下、子云上”
其他存留的诗作,《瓠子歌》、《天马歌》、《悼李夫人赋》也“壮丽鸿奇”,为诗论家所推崇。
清丽隽永,笔调流畅的《秋风辞》,历来为人们所称道。
此诗虽是即兴之作,一波三折,抒写得曲折缠绵。
沈德潜《古诗源》卷二:“《离骚》遗响。文中子谓乐极哀来,其悔心之萌乎?
”以“《离骚》遗响”观之,乃就文辞而言,沈德潜的评价非常切实。
鲁迅称此诗“缠绵流丽,虽词人不能过也。”